“通过研究供给侧改革中的制度供给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强调供给侧改革首要和基本的是制度供给,而科技创新和供给侧产业升级,由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化,则是改革的基本动力。”11月28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将在供给侧改革一周年回顾与展望暨“立白样本”高层论坛上表示。
据悉,本次论坛旨在梳理各种所有制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规律、特点,培养、壮大新动能,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发展。
贾康强调,“要通过研究供给侧改革中的制度供给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强调供给侧改革首要和基本的是制度供给,而科技创新和供给侧产业升级,由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化,则是改革的基本动力。立白等一批民族产业的兴起,证明体制改革和供给侧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是互动的。”
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供给侧改革主体应是企业,改革主体由以政府为中心向以企业为中心转移,要高度重视供给端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据悉,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宝洁、联合利华、汉高等跨国日化巨头的进入,到2000年左右,中国市场上约80%的日化产品都是外资品牌。对此,立白集团董事长陈凯旋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立白人对全球日化领域的最新科技创新趋势,始终保持了一种高度的敏感。立白集团每年投入占总收入3%的科研经费和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拓宽企业技术进步的空间,始终保持了对前沿技术的掌控。”
李锦表示,“当前供给侧改革要扭转一个现象,不要把供给侧改革理解成政府的事情,供给侧改革的主力是企业,是供给方,由企业提供新产品。还可以采用推广和讲好供给侧改革的故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打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供给侧‘新企业’。”
在中央财经大学谭云明教授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中产阶层人数还会继续增加,中国消费者在世界消费者圈子所占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促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机制的内核动力。
李锦认为,“民办日化企业是供给端改革的天生拥护者,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民办企业的发展就是不断去产能的过程;市场调节的方法在外资和民办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国企在日化企业供给侧改革中的起伏和命运变化,充分说明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是制度供给,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是通过科技创新刺激增长而不是投资刺激,是依靠品牌竞争而不是资源竞争。”
贾康强调,“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支撑之本,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惟有坚持改革才能持续不断产生新动能。”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企业供给的关注点与着力点,供给端的竞争最终要看企业能否按市场需求提供新动能。”谭云明说。
来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资讯排行
- 左拉时装:以五大风格系列解读2024秋冬时尚趋势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 2025中国(郑州)国际服装纺织面料辅料及机械展
- 20国宾客聚首虎门!虎门“三会”联动开启时尚新篇章!
- 打造棉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 质领2025企业谈|新乡化纤党委书记、董事长邵长金:向“新”求“质”,逐梦白鹭新篇-纺织服装周刊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希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强盛-纺织服装周刊
- 设计师关淑敏:以花入衣,探索中国高定自信新表达-纺织服装周刊
- 携手打造央地合作新标杆,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领导调研盛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 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启升:为美好生活创新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高远之意,行笃实之效,创开阔之境!
- 武汉时装周之今日非遗,变化中的新生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视觉焦点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高远之意,行笃实之效,创开阔之境!
- 2024藤模年终时尚盛典|全龄共赴,致敬经典-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希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强盛-纺织服装周刊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质领2025企业谈|新乡化纤党委书记、董事长邵长金:向“新”求“质”,逐梦白鹭新篇-纺织服装周刊
- 筑梦甲子、继往开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迎来60周年-纺织服装周刊
- 质领2025·先锋谈|宁纺集团总经理徐建林:解锁“12346”密码,开启发展加速度-纺织服装周刊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2025中国(郑州)国际纺织服装面料辅料及机械展
- 中国纺联启动《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标准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