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的创新就可能让一家企业起死回生,一点点的创新就可能让企业利润大增,一点点的创新就可能让企业名声大震……”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创新,就必然会灭亡。川北农民在无意识中的自发性行为却正好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从而也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也许,我们还不应该把他们的行为归结到经济理论的高度。但是,“穷则思变”摸着石头过河的纯朴想法、做法却是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方式。
稀奇,鸡毛沟来了洋家伙
2009年4月11日,是四川省南充市灯台乡当场的日子。然而,这天去赶场的人却并不是很多,大家反而是三三两两向鸡毛沟村走去。这是怎么回事情呢?原来,就在几天前鸡毛沟村的农民陈云桥从安徽购买了三只鸵鸟拉回了村里。
鸵鸟!对于这个交通和信息都相对闭塞的川北农村来说那只是在电视里见过,传说中的稀奇动物。它的到来,自然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乡亲们火速围观。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快就把陈云桥刚修建的鸵鸟圈围了个水泄不通。年轻的村民自然知道这个长脖子、长腿的家伙叫鸵鸟,而上了年纪的村民则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观感叫它“大鸡”。
30来岁的陈云桥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初中没毕业便辍学去了沿海一带打工。存了一点钱之后,回家修房子、娶妻生子,过的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可是,他不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却偏偏要去鼓捣这稀奇的洋动物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一切,还得从鸡毛沟村的前世今生说起。这鸡毛沟村之所以叫鸡毛沟,那是因为从70年代末开始村里人便开始外出四处收购鸡毛。拿回村加工成鸡毛掸子之后,又到城镇贩卖。久而久之,这里便被大家习惯性的叫成了鸡毛沟,而它原来的名字也就随之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当时,鸡毛沟村是家家户户收鸡毛、晒鸡毛、卖鸡毛掸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这个村就是“一地鸡毛”。通过经营鸡毛的生意,这个村的农民也很快成为了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有钱了,各方面的建设也提高了。80年代中期,村民们出钱自己在村上建了一所小学,这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周边村镇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事实证明,这个村的孩子不论是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思维的灵活性都远远高于周边地区的儿童。
转眼之间,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加深,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鸡毛沟村的村民们猛然发现,鸡毛掸子不好卖了。实际上,从90年代末开始鸡毛沟村的鸡毛掸子生意是每况愈下,以至到最后便名存实亡了。于是乎,外出打工又成了大家的唯一选择。
陈云桥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去的广州,在一家服装饰品企业做小工。在广州的几年时间,这个淳朴的农村娃不仅见识了大都市的繁华,也接触到了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物。例如电子邮件、网上营销等等。更为难得的是,他还知道了把羽毛加工成装饰品可以出口到外国赚美元。
和别的打工仔的终极目标,留在城市过城市人的体面生活,不同的是陈云桥的想法却是,积蓄力量,自己创业。于是,在服装饰品企业工作几年,掌握了先进的羽毛加工技术的他又回到了鸡毛沟村。
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同村同在一家企业打工的7、8个乡亲。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回家继续鼓捣他们的羽毛事业。“没想到羽毛那边大致加工一下,染染颜色,加工成很多装饰品,可以出口创汇挣大钱。”就是这个简单的理由,这群怀揣梦想的村民踏上了创业之路。
如今,在我们看来,他们当时的想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幼稚的。没有前期的市场调查,不知道货源在哪里,不知道产品卖给谁,没有资金……他们有的仅仅只是发家致富的梦想。那么,这群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业者最终能成功吗?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没有雄厚的创业资金,他们只能从购销原材料入手开始漫长而艰苦的原始积累。川北属于丘陵山区,养鸡、养鸭、养鹅都是当地农民传统的副业。但是,要想从千家万户手里去收购零零碎碎的羽毛又谈何容易。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走村串户的收购之后,陈云桥等人恍然发现此路不通。往往是累死累活的跑了一整天收购的羽毛还不足10斤。最后,他们把眼光放在了周边各乡镇农贸市场里的代客屠宰家禽的摊贩身上。以往,这些摊贩在宰杀完家禽之后,羽毛便随意丢弃。陈云桥等人一联系,正好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双赢局面,于是一拍即合。随后的日子里,他们跑遍了南充市六县三区,甚至是周边巴中、广安等地区的每一个乡镇,和屠宰户达成了购销协议。
货源问题暂时解决了,随着滚滚的车轮,川北地区的各种羽毛开始向沿海挺进。但半年之后,村民们又发现虽然生意兴隆,但利润却出奇的低。以鸡毛为例,平均1公斤的收购价是15元,卖出去的价却只有15.5---16元。算来算去,还不如打工的收入高。这个情况犹如一盆冷水,把这些早已热血沸腾的创业者淋了个透心凉。
看来,仅仅开这简单的一购一销是行不通的了。于是,大伙又想到了对羽毛进行初步加工。对收购回来的羽毛进行清洗、晾晒、并堆、打包之后,每公斤的价格能高出5毛钱左右。然而,这次的尝试依然以失败告终。
原来,就在他们的第一批经过初加工的羽毛发彺广州之后不久。那边的公司便打来电话告之他们初加工的羽毛根本不合格,只能按照以前的原毛价格结算。经过研究,村民们发现他们在清洗阶段捞毛时混入了家禽的脚壳、内脏、粪便,导致羽毛质量严重降低。并且在晾晒过程中又混入了大量的灰土,最后阶段也没有进行捡毛的工作,羽毛整体质量当然达不到质量要求。
这件事情的发生,也第一次让村民们明白了质量在羽毛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时,提高羽毛初加工产品的质量已经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懂就问懂的吧。于是,乡上的农技员被他们请来了。一顿好酒好菜之后,农技员连续半个月天天晚上来给他们讲解羽毛的加工技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鸡毛沟的羽毛初加工产品很快便达到了对方的质量要求,价格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2005年,刚刚掌握了羽毛初加工技术的鸡毛沟村民们,那颗不安份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那段时间,他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当初在广州打工的那家公司把羽毛饰品出口到国外的情形。不难看出,他们的梦想正在进一步扩大、升级。
高瞻远瞩没有错,但是好高骛远带了的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在鸡毛沟的村民们憧憬未来的时候,命运之神还真给他们打开了一条走向康庄大道的门路。
该出手时就出手,哪怕荆棘坎坷漫漫途
2006年春节前,鸡毛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村村通”工程把水泥路修进了村;二是,电信公司把网络牵进了村。其实,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也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村民们可是意义重大。交通方便了,信息灵通了,潜台词不就是“离发财不远了”么?
也就是在这一年,四川某地一台电器因为静电原因,在没有关闭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清洁时候发生短路,爆炸。此消息经过媒体的报道之后,一时间“防火防盗防静电”成看大家的口头禅。这个坏消息却引起了陈云桥等人的注意,报道中指出当事人使用的是鸡毛掸子引起的静电。那么有没有不产生静电的掸子呢?
大家上网一查,有!那就是鸵鸟毛做成的掸子。鸵鸟毛?鸵鸟是个啥鸟?一连串的疑问彻底把鸡毛沟的创业者们整懵了。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陈云桥带了两个人连夜前往西安一探究竟。原来,在西安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鸵鸟养殖场。实际上,与其说他们是为了搞清楚鸵鸟的问题还不如说他们是在为自己的下一步发展做考察。
几天之后,几人带着100公斤的鸵鸟毛回到了鸡毛沟。扎掸子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是轻车熟路,当时的问题主要是销路。不过,这难不住头脑灵活的创业者们。不久,南充市区的街头便出现了一手拿着掸子一手拿着报纸的他们。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后勤部门成了他们销售的首选目标。
营销的方式传统而简单,首先请对方看报纸上关于静电引起爆炸伤人的报道。然后,告诉对方鸵鸟毛质地柔软,丰满飘逸且手感好。最重要的是鸵鸟毛掸子是唯一不产生静电的掸子,对于清洁电脑、电器等那是相当的好。推销的过程中自然也免不了吃闭门羹、遭人白眼,但他们也只是笑嘻嘻的留下自己的名片之后飘然而去。
市场就这样慢慢的、一点一点开拓了起来,随后鸡毛沟的村民又在报纸上专门给自己的鸵鸟毛掸子做了广告。一些了解鸡毛沟历史的人知道以后都哈哈一笑,几年不见鸡毛沟鸟枪换炮改整鸵鸟毛了。笑归笑,但市场却一天天在壮大。
2007年,仅仅鸵鸟毛掸子一项,鸡毛沟的创业者就销售了3000多把。曾经一地鸡毛的鸡毛沟现在家家户户都是一包一包的鸵鸟毛。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成都和重庆两地的批发商敏锐的觉察到了这由鸡毛沟农民发掘出来的商机。他们纷纷上面订货,然后在成渝两地的批发市场向全国销售。
销量上去了,鸡毛沟的人又开始忙碌起来,男女老少闲暇时候都在扎掸子。但是,质量问题也随之再一次暴露出来。一味的最求产量,于是生产时鸵鸟毛在选毛以及捆绑时候没有严格按照质量要求做。该用长毛的地方经常却出现短毛,这就导致鸵鸟毛掸子在使用中出现掉毛等现象。
2007年11月,鸡毛沟生产的鸵鸟毛掸子第一次被从成都退货了。这次退货造成的经济损失虽然不大,但是造成的信用危机着实不小。面对批发商的指责和以后不再合作的威胁,鸡毛沟的人着急了。羽毛产品质量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要因素,这个警钟再一次敲响在创业者的头上。随后,专门的质检员被指派了出来。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凡是离开鸡毛沟的产品都要经过检验,不合格一律返工。
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鸡毛沟的创业者们筹集200万元建起一个羽毛产品加工厂。专门从事羽毛饰品的加工和生产,这跟他们当初在广州打工的那家公司差不多。加工厂生产的羽毛产品的工序更讲究,要经过分捡、水洗、消毒、染色、烘干、加工等至少9道工序。
2009年,他们还参加了广交会,签订一批制作圣诞球、圣诞环、羽毛面具等产品的订单。并且还开发出了野鸭毛、孔雀毛、火鸡毛等一系列羽毛产品。为了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政府方面正在协调帮助这个加工厂办理自营出口权。
2010年2月,当我走进鸡毛沟的鸵鸟养殖圈时。陈云桥弯腰捡起一根落在地上的鸵鸟毛,笑着说:“金融危机过去了,这个做成羽毛饰品一根得值2美元。”鸡毛沟还是以前的鸡毛沟,但鸡毛沟的人却变了。曾经略带羞涩的农村人特有的表情不见了,自信的笑容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的憧憬却溢于言表。
来源: 慧聪纺织网
相关资讯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高远之意,行笃实之效,创开阔之境!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资讯排行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
- 2025中国(郑州)国际纺织服装面料辅料及机械展
- ECO-NOVA可持续时尚大奖颁奖,30个户外运动产品获奖-纺织服装周刊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希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强盛-纺织服装周刊
- 筑梦甲子、继往开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迎来60周年-纺织服装周刊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携手打造央地合作新标杆,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领导调研盛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 2024藤模年终时尚盛典|全龄共赴,致敬经典-纺织服装周刊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纺织服装周刊
- “乌蒙村秀”新年唱响彝族服饰时尚新乐章
- 郎溪加速推动纺织产业提“质”向“新”
- 设计师关淑敏:以花入衣,探索中国高定自信新表达-纺织服装周刊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视觉焦点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2025潍坊(诸城)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精准采购节即将启幕
- ECO-NOVA可持续时尚大奖颁奖,30个户外运动产品获奖-纺织服装周刊
- 追忆黄金十年,中国服装产业“时尚觉醒”纪实-纺织服装周刊
- 携手打造央地合作新标杆,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领导调研盛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 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启升:为美好生活创新
- 世界布商大会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高远之意,行笃实之效,创开阔之境!